格里高利圣咏

更新时间:2023-12-22 10:10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发展历程

罗马教会圣咏之所以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据说是拜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所赐。千年以来流行的说法是,他派人收集整理罗马各地圣咏,选编成两本圣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圣咏,并建立了罗马教会的歌唱学校。事实上,格里高利这位神学家可能根本就不是作曲家,但他必定在统一并推广罗马基督教会这项长期而巨大的任务中作出过贡献。

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是在格里高利教皇在位时期(6、7世纪)后一二百年内,在艰巨的全欧洲推广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统一的,法兰克王国的创立者及其后代作出了贡献。

753年冬,新任教皇斯蒂芬二世冒风雪穿山越岭亲往法兰克王国为丕平举行盛大的涂油加冕仪式,使法兰克人有幸亲眼目睹纯正的罗马教会仪式和圣咏。丕平要求教皇下令废止法兰克原有的高卢教仪与圣咏,代之以罗马传统。丕平的叔叔,梅斯地区大主教随即着手改革当地的圣礼,要求僧侣们学唱罗马圣咏,恪守罗马教廷的仪式传统,欧洲各地教会人士纷纷前往求学,一时梅斯成了推广罗马圣咏的一个中心。

丕平的长子查理曼大帝登基后,竭力提高臣民的文化水平,事事效仿文化水平远高于法兰克人的拜占庭和罗马传统,兴起了一场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文化革新运动。进一步推行仪式和圣咏统一化、罗马化,是这场运动的组成部分。早在789年,查理曼就颁布法令,敦促废弃高卢教仪和圣咏,全盘接受罗马圣咏,并督促圣咏音乐的修订。在此后的数十年,法兰克的大主教们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罗马送来的圣礼书进行修订和补充,编写出新的弥撒与日课经本,形成了以旧罗马圣咏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圣咏,这便是所谓的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圣咏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最后又反馈到它的发源地——罗马。

主要特点

基本功能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其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音乐形式

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音乐形式,其中重要的有以下这些。

诗篇歌调

这是最古老的圣咏,一般咏唱圣经中的诗篇。诗篇歌调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歌唱程式:一般由一个短小旋律引入,歌调主体建立在一个静止的吟诵音上,最后通常有一个作为过渡的连接引入后面紧跟的交替圣歌。

交替圣歌

最早是在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由交替歌唱而得名。后来这种叠句与诗篇脱离,演化成一种独立的歌唱段落,在弥撒、日课中均有使用。

应答圣歌

由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歌唱而得名,最常用于一些比较精细修饰的礼仪部分,如升阶经、哈利路亚。

赞美诗

古老的圣咏歌唱形式,由米兰大主教圣安布罗斯从拜占庭引进,歌词为有格律的诗体,属于音节式,只用于日课的礼拜仪式。

呈现方式

歌词旋律

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音乐服从于唱词。由于其宗教的性质,因此旋律音调一般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尔四、五度上行跳进后往往反向缓慢下移,音域经常控制在比较狭窄的范围。

演唱方式

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唱诗班分成两部分交相呼应)、应答歌唱(独唱咏唱后,唱诗班重复)。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

主要内容

基督教礼拜仪式的咏唱总体上有两大内容,一是诵经祈祷,一是礼仪歌唱。前一种情况是一种所谓平调似的半唱半念的朗诵风格,旋律性很差;后一种情况突出庄重和神圣,旋律性特征增强。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礼拜歌唱圣咏大致又可以划分出三种类型,这也是圣咏的三种风格,它们使用于宗教礼拜活动的不同场合。

音节式

一个旋律对应歌词的一个音节,音域一般比较狭窄。

纽姆式

若干音,可能是两个到五个甚至更多音与歌词的一个音节对应。这种风格比音节式在旋律上流动。

花唱式

由一个花唱片段对应于歌词的一个音节,这个花唱片段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具有华丽装饰特征。

代表人物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相关评价

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